圖文/閻鳳婷
中山醫學大學副校長宋賢穎,是台灣首位曾參與美國太空總署曼哈頓計畫的研究人員,專長分子生物學、太空生醫領域,在治療前列腺癌與小兒腦瘤方面研究專精,除了積極帶領中山醫大邁向國際化,也進行電子科技與醫材產業的新創聯結,期望為台灣打造出第二座護國神山。
出身竹東大家 原立志做獸醫
宋賢穎父母皆來自醫學世家。堂伯父宋瑞樓被稱為「台灣肝炎之父」,在B肝預防作出劃時代的貢獻;堂伯父宋文薰為台東卑南文化發現者,對台灣舊石器時代及史前文化層序的研究打下基礎,二人皆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曾祖父與堂曾祖父1928年在竹東創立長春醫院,造福鄉里,後隨時代凋零易手,家族覺得可惜,最近將其購回成立博物館,在二樓咖啡廳陳列了先祖照片與墨寶。
宋家早期有大片農地,部分家族子弟因而安排到日本讀農,耕者有其田政策推行後,宋賢穎的父親轉至中壢農校任農場主任,造就了他從小與各種動物玩在一起、長大後想當獸醫的志願,父親以當時的觀念勸說,與其做閹雞、閹豬的工作,為何不醫人呢?加上畢業於北一女的母親家族也有多人從醫,大舅、二舅畢業於東京帝大,三舅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周圍都是醫生,耳濡目染下,便從了父親心願,成為中山醫大醫事檢驗學系學生。
曼哈頓計畫 台灣首位參與者
宋賢穎就讀中山醫大時,任學校合唱團第25屆團長,帶著社團一起玩,創雙指揮制度,拿下省賽第一名,逐漸展露領導統禦能力。林克亮老師則啟發他對免疫學的高度探索興趣,當臨床場域單調的工作內容已無法滿足他挑戰的心時,林克亮介紹他到副教授陳培哲實驗室任助理並攻讀碩士,陳培哲現為中研院院士,治學態度非場嚴謹,讓他在分子生物學領域獲益良多。
後陳培哲有感於宋賢穎的思維在台灣無法有效發揮,建議他赴美發展,開啟了維吉尼亞邦聯大學的求學路,不到兩年,他就在博士班發表了七、八篇研究報告,成績優異,獲選德國慕尼黑交換生。再加入維吉尼亞大學鍾維國教授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時,負起埃默里大學研究室的創建工作,開始在學術領域裡立足。
宋賢穎2002至2006年任職埃默里大學醫學院泌尿科實驗室經理時,與多位專家同共爭取到美國太空總署的曼哈頓計畫,此計畫每四年只有一個組織團體獲選,相當不易。宋賢穎說:「人生的歷練要經過多年的沈澱與累積,這些很難在書本裡學到,真心感謝許多恩師與貴人的幫忙。」
太空生醫 開啟類器官研究
太空人在無重力的太空旅程中,會發生很多特殊的生理反應,包括輻射、肌肉萎縮、骨質流失、免疫系統退化、神經功能變化等。宋賢穎說,統計顯示,太空人待在外太空數個月,肌肉量會損失15%至20%,骨密度每月減少1%至2%,太空人因而需在外太空接受藥物治療及肌肉訓練。
太空生醫還包括3D列印類器官研究。他表示,目前醫學生物研究多在塑膠盤上做細胞培養,過程中,細胞會隨接觸到特殊物質的硬度及貼附程度,改變基因及生理表現,NASA因而推出旋轉型微重力細胞培養系統Rotary Cell Culture System (RCCS),讓細胞在懸浮的狀態下成長,宋賢穎是台灣目前用此系統唯一能成功培養出細胞的研究者。
美國因參與許多戰爭,1980年曾有自體生成器官移植的構想,當軍人在戰場上受傷,能利用自體細胞培養出手、腳或器官來進行治療。宋賢穎說,做了那麼多年,在地表上的微重力狀況下,能培養出的器官只有小手指的一半大,更別說是整隻手或整隻腳了;現今技術能成功培養出的器官是心臟瓣膜與皮膚,2015年八仙塵爆,日本捐贈的皮膚便治療了許多嚴重的燒傷患者。
憂心岳父健康 返台貢獻機緣
宋賢穎的岳父三年前因身體狀況需人照顧,他與妻子在美憂心不已,恰好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要成立癌症生物學研究所,中國醫大董事長蔡長海也打電話盛情邀約,宋賢穎和妻子便決定返台,妻子並曾任該研究所所長。
後台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成立前列腺癌治療團隊,早期做前列腺癌研究的宋賢穎便前往效力,與台大、長庚聯盟,進行泌尿與前列腺癌患者延長壽命的大型計畫;北醫大隨後又建立小兒腦瘤治療團隊,許多東南亞嚴重患者被介紹來台治療。他希望未來能帶領中山醫大加入這兩個卓越團隊,共同精進。
宋賢穎到北醫大服務的第二年,就被指派開創聯合臨床試驗中心,扶植生醫新創團隊。他說,包括緯創、華碩、宏碁等公司,想跨足最新的醫材與輔具市場,但無進入臨床驗證的經驗,需有人帶著走。最近剛簽約完成新竹工研院與四家醫院的綠色通道,新加坡、加拿大、以色列都對此表達高度關注,此產業鍊如能成功推向世界,盼發展出另一座護國神山。
中央大學太空系兩年前借重宋賢穎專長,與美國德州農工大學進行太空生醫研究,將台灣太空生醫帶向國際。宋賢穎說,印度、日本、歐盟、中國都有這方面的研究,台灣目前雖無能力發射火箭,但可搭別人的線,把研究送上太空、看成果送回來,將貢獻所長,聯結各校成立太空聯盟,一起往前推進。
返回母校 帶心頭肉邁向國際
宋賢穎2023年底退下北醫大人體研究處長一職,中山醫大便延攬他任副校長。他說,母校中山醫大是心頭上的一塊肉,希望在退休前,能把北醫大的經驗在中山醫大建立起來,目前已逐步開展,國際化便是其一。
宋賢穎說,少子化將衝擊台灣研究市場,教育部統計至117年,就算把畢業生通通灑下去,國立大學招生仍無法滿額,遑論私校,除了提高辦學素質、獲業界認同、學生國考通過率高、能順利找到工作外,另一突破方向就是招收外籍生,中山醫大近兩年在澳門、越南分別成立語聽及醫管境外專班,並派老師前往用全英語授課。
其中越南的芹苴醫藥大學為南越排名第一的公立醫學大學,醫管系境外專班第一年只招本校生、職員及附設醫院主管級醫護人員,包括芹苴醫藥大學的副校長以及附設醫院副院長,第二年名聲打出後,吸引不少其他學校的學生搶著報名,替中山醫大未來招收國際生開闢先機。中山醫大並與中興大學、東海大學、台中教育大學合作,推動跨校雙主修與輔系,將AI技術融入課程與實務,結合科技與人文,為醫學教育注入新活力。
~刊於中報雜誌2025年4月NO.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