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閻鳳婷
歷史精采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很多時候處於模糊地帶,很多人蓋了棺都不見得能給予公平的論定,如果我們用二分法來看歷史,那麼,秦始皇的功過無法併陳,汪精衛是漢奸還是迂迴救國的民族英雄,也不會出現不同的史料;面對歷史的巨人,不是「我說了算」。
讀歷史最危險的態度,就是抱持無法撼動的立場、打死不退的觀念,且涉獵的資料不全時,還大膽對歷史的善惡、是非指手劃腳,若再滿懷仇恨與對立,這時除了自己,誰也無法洗你的腦。
學史的白羅先生這段話,相當可貴:「我希望讀歷史的人,能揚棄一種『決鬥式』的比較方式~非要有一方中彈死亡不可,而代之以一種長期的理解和相互對話,畢竟在歷史的面前,我們比較合適的角色是學生,而不是裁判或公證人。」錢穆先生也說:「講歷史,更可叫人不武斷,一切事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話講得完。」
胸襟開闊,腦子清醒,論語這篇,或可做為反課綱事件的註解。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問孔子:「有人告訴一位仁心的君子說,井裡面掉了個人,這位有仁心的君子聽到了,會跳到井裡救人嗎?」孔子說:「為什麼要這樣做?仁人君子有清醒的頭腦,他會前往救援,但不會貿然讓自己下井救人,可能會被一時看似合乎情理的謊言欺騙,但不會昧於事理,做出愚蠢的事,甚至讓自己身陷險境。」
反課綱抖出很多問題。面對歷史,切記一條不能踩的紅線~「要亡其國,先滅其史」。我們如果未能從歷史學到寬容與教訓,反再次因反課綱事件造成對立的仇恨,這些都會被滾入歷史的長流淘洗。歷史,絕對不是現在誰說了算!
此篇刊登於中報雜誌Chung Report 2015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