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KE身上,我看到了主動學習的快樂。
我曾經教過一個學生,因為父親希望他學個樂器,又覺得笛子便宜又方便,如果不想學,擱著也不占地方。
結果,做父親的領著兒子來上第一堂課,基本姿勢及指法教了,整堂課吹了半天,就是不出個聲,通常學生若有耐性,此時調整一下唇與吹孔的位置,舒緩一下氣息,或可進步,但他就是按不住毛燥的個性。
這位學生急性子的亂吹、亂吐,笛子拿不穩不說,連唇形都鬆垮下來,越想趕快吹出聲音,那笛子就越像糞坑裡的石頭,死也不給他放個屁!
從吹笛子,多少可看出一個學生的個性,我心中知道,這位學生不會再來上第二堂課,從他眼神也看出來,他被一根竹子打敗了,果然不錯,他父親和我說,不好意思,兒子想改學二胡。
笛子和一般樂器不同,不是吹口氣,撥條弦、按個鍵,就會出音的,所以,有很多人在第一關就打了退堂鼓。
再者,吹出音來了,懶得練氣,或因用胸部吸氣,沒懂得丹田運氣,弄得頭昏腦脹,也會敗下陣來,這是個造型簡易,卻很容易就把人擊垮的棒子。
對於學生的心理障礙,我會說:「這不就是根爛竹子嗎?你那麼容易被它打敗嗎?」
的確,有些學生就是被打敗了,而且最讓我心疼的是,吹笛子不是用來炫耀「我會」,而是「修身、養神、運指、馭氣,形神並潔,才能逸氣自來」,當心有所梗時,學個樂器,可以舒發情志,這些,很多學生不太能領會。
KE和我說她在義大利教學生,也會遇到同樣的情形,教了回去不練,下次再來,怎麼會有進度?浪費時間和精神,面對不用功的學生,心中真的很氣。
台灣教育強調多元入學,不少父母為了讓孩子在才藝上加分,送去學這學那,有沒有問過孩子:「你喜歡嗎?有興趣嗎?你真的想學嗎」?反正錢多,這個學學、那個學學,看看適合什麼再說。
我們那個年代,可沒這麼好福氣,有機會學習,就趕快把握,我身材不魁梧,為了練氣,我先做仰臥起坐練腹肌,再做跑步練肺活量,還做伸掌拉指的動作,讓每根手指距都能穩穩的控住音孔,練這些時,旁邊並沒有老師督促我。
教笛子,我從父母與學生身上,看到了些無奈。
KE回義大利後,我們還保持連繫,她說找了「陽明春曉」和「石榴花開」的伴奏譜,有機會吹給我聽。
望著窗外的明月,我祝她中秋快樂,她回信說義大利不過中秋節,所以沒月餅,也沒過節氣氛,回去後,就一直忙著那邊的事,很懷念在台那段「全屬於自己的時間」,而我,特別懷念曾教過這麼一位與眾不同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