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閻鳳婷

 

一個地震災區,一個藍染產業,在水源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葉晉玉帶領下,翻轉了台中市太平區的經濟,「太平藍」與在地人文風土結合,有創新、有堅持,有感動,如今已是享譽國際的藍染標記。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葉晉玉。(閻鳳婷攝) (2).jpg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葉晉玉。(閻鳳婷攝)

 

推動社區產業 太平藍染撐起太平一片天

 

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大地震後,水源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葉晉玉帶領青年志工進入台中市太平區頭汴坑救災,並展開社區營造,後有感於社區營造只是「大家玩得開心」而已,對於增加地方就業機會及促進經濟效益有限,受災區依舊缺乏競爭力,加上人口老化,看不到希望和未來,便轉而發展社區產業,因太平頭汴坑是傳統的客家庄,居民約八成為苗栗、桃園、東勢、新社等地移居來此的客家人,便鎖定藍染為社區產業發展目標。

 

葉晉玉說,客家人生性勤儉,早期因為沒有太多的錢買漂亮衣物,便就地取材,以植物葉子提煉染液來染製衣服,後因便宜又快速的化學染興起,程序繁複又費時的客家藍染及植物染便逐漸式微,為了重振祖宗留下來的傳統工藝與文化,決定從種植藍草植物大菁、小菁開始,帶領在地的老輩員工,開始提煉染液。

 

考量年長者從事藍染工藝,在創新設計上可能有限,葉晉玉挹注新血,引進年輕設計師,再搭配手藝純熟的工藝師,老中青三代攜手共創「太平藍」品牌,除了衣、帽、圍巾、絲巾、領帶以外,還推出具時尚感的客家藍染生活用品,包括掛飾、手提包、長凳、矮櫃、燈具、抱枕等,為傳統藍染不斷注入活水。

 

結合生態保育 太平藍染土親情更濃

 

太平頭汴坑的蝙蝠洞早期是知名的觀光景點,後因遊客眾多造成蝙蝠離去而落沒,水源地文教基金會民國93年展開蝙蝠洞棲息環境復育計畫,經多年努力,103年開始,蝙蝠群又返回洞裡,成為社區亮點,基金會更積極展開蝙蝠生態教育課程,讓民眾了解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的重要,進而將蝙蝠圖騰與藍染作品結合,益增在地人文特色,此外,水源地文教基金會還努力復育石門坑溪魚蝦,讓地方生機盎然。

 

為讓藍染技藝與在地結合,永續發展,水源地文教基金會還與東汴國小合作,種植大菁藍草,讓藍染成為學校的特色課程,近年來,學生製作的藍染作品販售後,成為偏鄉孩子籌措畢旅的經費來源之一,讓小朋友享受自己勞動後的成果。

 

經多年努力,太平藍染先後代表台中市獲得環保署105年第四屆國家環境教育優等獎、106年勞動部國家人才發展獎、107年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今年更是雙喜臨門,獲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堉璘台灣甘霖獎,及勞動力發展署TTQS評核訓練機構版金牌殊榮。

 

獲獎不斷 太平藍染譽滿國際

 

太平藍染結合了生活、生態、生產「三生」理念,不僅讓社區婦女及弱勢族群開始有了穩定的就業環境和收入,也增加年輕人留下來一起投入打拚的意願,目前「太平藍」的設計師全都是在地年輕人,愛鄉愛土愛文化,攜手將這項微型產業發揚光大。例如江婕妤設計的藍染掛鐘,利用十二種深淺不同的色階,呈現由深夜至晨曦十二時辰不同的天色變化,也代表客家人清晨3、4點就上山採藍草、日出而作的勤勞精神,這種時間堆疊累積的背後意涵及設計理念,再再令評審感動、驚艷,獲得文化部工藝中心台灣優良工藝品入選,及2018金點設計獎。

太平藍染鐘.jpg

利用十二種深淺不同的色階,呈現深夜至晨曦十二時辰不同天色演變的掛鐘。(閻鳳婷攝)

 

不斷精進的太平藍染,結合異材質設計,打破了一般人對藍染產品只能在布面創作的刻板印象,陸續獲得104年台中市十大伴手禮首獎及評審團大獎、105年台中市十大伴手禮金口碑獎,副市長令狐榮達108年率團赴美,拜會前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最後一任司令林德少將夫Patricia時,便是以太平藍染絲巾作為禮物。

 

在文化部工藝中心的支持及甄選下,太平藍染多次登上國際舞台,包括泰國曼谷國際工藝展、日本東京家居生活設計展、法國巴黎家具家飾展、杭州文博會、四川旅博會、廈門文博會等,更在新加坡國際家具家飾展拿下最佳裝飾獎,讓太平揚名國際。

 

精益求精 太平藍染產業一條鞭

 

葉晉玉強調:「做,與做好,是兩回事,全世界有藍染技藝的國家還包括泰國、中國、日本、德國,太平藍染要能在其中脫穎而出,就必需走不一樣的路。」

 

他曾率團赴四川成都參展,因藍靛染料不夠用,便上網購買,未料很快就褪色,便決心在台灣三峽、太平、南投等地展開藍草復育,供應太平及其他各地藍染產業使用,從染料的種植與採收、產品的設計、製作、行銷,全部採一條鞭方式,才能穩住太平藍染的品質,且堅持手做,保有手感的溫度,也敦促團隊,每年都要有新商品推出,與時俱進,保持旺盛的創作能量。

 

「太平藍」的工作坊位於頭汴坑,附近有蝙蝠洞及溪流,設計師除了讓蝙蝠飛上作品,還發揮流水的意象,讓藍染展現水紋的靈動,另推出「段染」及「刷蠟」技法,讓藍染更加豐富,而「刷蠟」所使用的蜂蠟,是和在地第三代養蜂的青農合作,讓藍染進一步與地方產業結合,在製作過程中,不僅充滿蜜香,還有數隻蜂飛陪伴,染出來的顏色也更豐富。

 

葉晉玉深信,藍染如果一直以「弱勢偏鄉」為訴求,將來一定走入死胡同,不邁向頂尖,就會被淘汰,唯有結合生態扎根在地,根扎得越深,太平藍染才能創出不同的格局,國際化才能走得既長又遠。

刊登於2020年12月中報雜誌

 

arrow
arrow

    閻鳳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