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小朋友介紹「半部論語治天下」時,有位很聰明的小朋友立刻問我:「如果大家都讀論語,豈不是大家都來爭天下了嗎」?

 

宋朝開國宰相趙普熟讀論語,自稱以半部論語替宋太祖趙匡胤定天下,另半部替宋太宗趙光義致太平,後世因而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稱,也可看出論語的內容,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以貫之。

 

但當小朋友提出「半部論語爭天下」時,我就會告訴他們一則論語裡面沒有說清楚的故事-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話說商朝時期,陝西邠州有一個小國,國君古公亶父為避狄人侵犯,遷居到鳳翔歧山之下,改國號為周,他有三個孩子,老大叫泰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歷。

 

依照中國傳統,泰伯是君位的法定繼承人,但古公亶父卻中意老三季歷的兒子昌,認為昌這個孫子,將來會是個了不起的人才,為了順利把君位傳給昌,最妥當的方法,就是傳位給季歷。

 

泰伯得知父親的心意,便在父親生病時,假藉替父採藥之名,和仲雍一起到南方的吳地,斷髮紋身,過著當地人的生活。因兩位兄長都離開,季歷必需留下來照顧父親,父親病逝後,季歷依父命通知兄長回國,但泰伯以斷髮紋身為由,依舊推辭讓位,和仲雍又一起回到吳地。

 

季歷順利登上君位後,其子昌在季歷死後,也順利的繼承其位,就是後來的周文王;昌死後,傳位給其子發,就是後來伐紂成功的周武王。

 

這個歷史故事告訴我們,泰伯避免紛爭,有讓天下的胸襟,而古公亶父(周太王)則有識人的好眼力,大家都有一個美麗的夢想,都願朝這個夢想一起努力,沒有私心。

 

所以,讀了論語,大家應該不會都來爭天下,反而會為了共同的目標,一起打拚努力,「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不僅是孔子終生追求的理想,也是我的希望,你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閻鳳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