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閻鳳婷

               

台中大肚山紅土因砂粒多、易滲水、塑性不佳,早期多用來種花生或燒磚塊,在地陶藝家陳金旺歷經二十年摸索改革,以高溫柴燒打破紅土無法作胎的宿命,不僅成型成器,還燒出天然泥釉獨一無二的絕色風華,艷驚兩岸。

 

陳金旺講陶。(閻鳳婷攝).jpg

陳金旺講陶。(閻鳳婷攝)

累積能量 蓄勢待發

生於台中梧棲鎮的陳金旺,從小學至國中都擔任班上的學藝股長,因對藝術熱愛,第一志願為大甲高中美工科,但自嘲不是塊念書的料,加上私校學費貴、念不起,又一心想上大學的他,便一步步計畫著自己的未來。

他後來至沙鹿高工機工科就讀,並參加拳擊隊成為國手,以優異的成績保送文化大學體育系。畢業後,在南部一所工專任教,一年後離開,後在家人的期待下,進入媒體圈工作,從1989年至2006年,先後任職於環球日報及中華日報。

因採訪文教新聞,陳金旺接觸許多藝術界文人雅士,後來更參與同好們成立的「石友會」,假日經常結伴到山澗溪邊覓尋奇形怪狀的石頭,回來摸索經日,從未熄滅的藝術熱情又開始躍動,一邊工作,一邊進行石雕、漆器與陶藝創作,並參加國內外比賽及展覽,蓄積多年的能量,終於在離開新聞圈後,升湧爆發。

 

紅土翻身 得遇知音

沙鹿鎮早期為台灣相思木炭窯重鎮,後因環境變化落沒。而大肚山紅土以往被認為屬窯燒700度左右的低溫土,砂粒多、毛細孔多、易滲水,且塑性不佳,因而多用來燒製磚塊或作釉料使用,經瓦斯或電窯一番洗禮,外觀多呈黑色。

陳金旺懷抱故鄉情與對陶藝的熱愛,強調「除非自己試過不行,不然別人說的都只當是參考!」為方便取得紅土,2010年在大肚山至高點設立第一個專業柴燒窯,和妻子攜手望著四周在日據時代即定名的窯谷溪及窯谷坪土地,決定將工作坊取名「窯谷」,以土為胎、以泥作釉,投入在地紅土創生計畫。

他將大肚山紅土送到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鶯歌館檢驗,分析其中所含成份,石英矽砂含量約70%,氯化鋁(無毒)約15%,鐵約6%,且不同地層高度的紅土,耐燒溫度也不同,而窯谷周邊的紅土耐燒溫竟然可達1250度,比宜興窯的1100度還要高,這個結果令他振奮不已。

大肚山紅土至此得遇知音,擺脫以往只能燒磚的宿命,陳金旺認為「天生我材必有用」,將其改良燒製成茶器後,具導熱快、散熱慢優點,且因陶土含有天然岩礦,可軟化水質,使茶湯變得更甘甜,益增發酵茶及老茶韻味,加上動人的釉彩,深受陶藝及茶界喜愛,獲獎無數,曾三度拿下台灣金壺獎,2020年更以結合長石釉柴燒、漆器、金工的作品《悠遊》,榮獲國際金壺獎典藏推薦獎。

動人心魂的藍瀑。(閻鳳婷攝).jpg

動人心魂的藍瀑。(閻鳳婷攝)

 

藍星藍瀑 窯谷雙絕

陳金旺的努力似乎感動了窯神,經不斷摸索改良,逐一克服了紅土塑型不易與器型滲水的問題,並用紅土泥來作漿釉,與柴窯內的落灰相結合,因緣際會下,竟燒出如梵谷名畫「星空」般閃耀的藍彩,稱為「藍星天目」,觀者無不激賞,頓時轟動兩岸。

他後來又將紅土與青瓷釉結合,燒出如瀑布奔湧而下、一瀉千里的靈動釉彩,稱為「藍瀑」,與「藍星」並稱雙絕,在柴燒界可謂前無古人。陳金旺說,就算濕度、投柴的時間、窯內升溫的曲線等條件萬事俱備,還得看窯神賞不賞臉,完全強求不來。

除了大肚山紅土,陳金旺也多方嚐試採用日月潭魚池鄉紅土、高雄田寮火山泥、七股鹽泥等,將台灣在地泥土燒製出藍、黑、石青、柿紅等繽紛色澤,並藉由銅、鐵等金屬氧化物的添加,燒製出油亮的志野茶碗、花團錦簇的長石花釉、似久浸海低被打撈上岸的「沈船系列」、古風樸拙的「鐵定系列」、潑彩填漆的「變塗系列」等,把天然泥釉似施了魔法一般,變化萬千。    

    

古風洋溢的「鐵定系列」。(閻鳳婷攝).jpg

              古風洋溢的「鐵定系列」。(閻鳳婷攝)

 

雙半倒焰 精益求精

釉的厚薄、溫度高低、還原氧化、受火受熱位置不同,都會影響發色。為了減少陶胎在窯內迎火面接觸的落灰量比背火面多,因助熔性提高造成流釉沾粘嚴重的「破相」情形,陳金旺2018年改良設計出「雙半倒焰」專利柴窯,在窯內溫度不變的情形下,把迎火面從單面分散成兩面,讓陶胎受熱更均勻、流釉更精彩,也燒出獨一無二的窯谷風格。

 

雙半倒焰專利柴窯。(閻鳳婷攝).jpg

      雙半倒焰專利柴窯。(閻鳳婷攝)     

陳金旺還將環保惜物觀念添入創作。有些陶人堅持「完美」,作品若出現瑕疵即予丟棄,他則想辦法挽救,如果是因破洞、流釉沾黏,或溫度不足等條件造成的小瑕疵,只要胚釉還能夠耐住二次燒的溫度洗禮,他便像個外科醫師般,細心施予手術,不僅讓器物完整,有時畫龍點睛,甚至會出現令人驚喜的意外效果。

 

一抹藍泉,是修補後的驚艷。(閻鳳婷攝).jpg

一抹藍泉,是修補後的驚艷。(閻鳳婷攝)

多年來,陳金旺在陶藝不斷精進出彩,風格獨具,由吳德亮主編、新近完成的《中華茶器具通鑑》,網羅中港澳台作家茶器介紹,內容涵蓋陶瓷、金屬、竹器、漆器、石器等,堪稱大中華史上第一套茶器具通鑒,台灣入選62位藝術家,陳金旺位列其中,備受肯定。

 

發揚在地 胸懷世界

世界知名的中國建盞是紅土燒製,其含鐵量在8%至10%,大肚山紅土含鐵量為5%至6%,陳金旺希望有朝一日,大肚山紅土也能以自己的獨特魅力,像建盞一般,揚名世界。

為了發揚台灣紅土及柴燒文化,陳金旺成立「大家來講陶」社團,以專業為形象、教育為理念,讓愛陶人有彼此交流的園地。他還用締結「姐妹土」方式,強調「人親、土親、一家親」,多次受邀至中國辦展,曾任遼陽技術學院美術系、海南師大美術學院及天津美院的客座教授。

陳金旺的妻子倪淑資在退休後,夫唱婦隨,也在陶藝界嶄露頭角,暱稱「陶人兒」,窯谷的花果草木,皆來自人兒的親手種植,滿眼綠意,蜂舞蝶飛、蟲鳴鳥叫,宛如置身世外桃源,伴著窯谷朝夕及大肚山雲海,成為陳金旺最堅實的後盾。2021年,陳金旺將受邀至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辦展,展場200坪,為了這場特展,窯谷,正緊鑼密鼓升溫。

 

~刊於中報雜誌2020年8月

arrow
arrow

    閻鳳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