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裡談孝養父母,有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幾諫」,是門高深的學問,必需有一定的修養及智慧才能做得到。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也就是當你想改變父母觀念時,最好用委婉勸諫的方式, 不可直言頂撞、得理不饒人。如果父母不依,做晚輩的依舊要對父母恭敬,不可違逆,在替父母擔憂之餘,還得任勞任怨的做該做的事。

 

幾諫的例子,我會舉春秋早期,鄭莊公與潁考叔的故事給小朋友聽。

 

鄭武公有兩個兒子,老大寤生出生時難產,母姜氏差點死掉,因此討厭寤生,較喜歡老二段, 且極力推荐段為世子, 但鄭武公以長幼有序為由,沒有聽從姜氏之言。

 

鄭武公去世,寤生即位,就是歷史上的鄭莊公,但姜氏仍不放棄讓段坐上大位,促使段起兵謀反,後段失敗自刎,鄭莊公搜出姜氏與段密謀的書信,令姜氏搬到潁地居住,並發誓和母親「不到黃泉,永不相見」。

 

莊公必竟是個孝順之人,想念母親,但又有誓言在先,終日悶悶。潁考叔知莊公心事,抓了幾隻鳥,以獻給莊公之名求見。莊公問這是什麼鳥?潁考叔說:「這是鶚鳥,是不孝之鳥,小鳥長大,就會把撫育牠的母鳥吃掉,因此把牠抓來吃。」

 

莊公聽了沈默不語,設宴招待潁考叔,並命人賜給他一條烤羊腿,潁考叔沒有吃,反而把羊腿上的一塊好肉藏在袖子裡,莊公見狀,問他為何如此,潁考叔說:「老母親從來沒有吃過這樣的好東西,您賜給我,但母親卻無緣品嚐,令我食難下嚥,我把好肉留下來,是為了帶回去給母親吃。」

 

這可說到了莊公的心事,莊公便把自己因立誓,無法和母親相見之事說出,悔恨不已。潁考叔便獻上一計,命人挖下深深的地道,直至泉水湧出, 然後在水旁建一地室,兩人在其中見面即可。

 

莊公後來與母親在地室中相會,高興的說:「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氏也接著道:「大隧之中,其樂也洩洩(唸一ˋ,舒暢的樣子)。」

 

潁考叔以委婉的方式,讓莊公面子、裡子都保住了,且拜為大夫,一路青雲,如果當時勸諫不當,可能引來殺身之禍,這就是幾諫的智慧。

 

我們幾諫的對象是父母,不是國君,沒有那麼危險,那就更該好好發揮為人子女盡孝時的智慧與耐心,不要動不動頂撞父母長輩,會折了自身的福報。

 

 孔子的學生當中,閔子騫為了替後母求情,在父親盛怒之下,說出「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的話,這種出自內心的幾諫,真是感人肺腑、傳頌千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閻鳳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