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事後素」這句話在論語的解釋中,因為沒有一個版本寫得前後清楚透澈,多年來,我總有看了知其然,又不知其所以然之憾,直到我看了傅佩榮先生著的「孔門十弟子」一書,其解說與論點,令我豁然開朗。

 

子夏讀了詩經裡一句話:「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跑去問孔子:「何謂也?」

 

孔子只回答了四個字:「繪事後素。」他進一步解釋了「素以為絢兮」的精義,子夏立刻有所頓悟,回問孔子:「禮後乎?」

 

孔子聽了這三個字,像是被「電」到,也有所頓悟的說:「啟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在此篇章中,子夏問的話不難解釋,就是指一個女孩子,笑容很甜,目光流盼,穿著白色衣服,不必有什麼裝飾打扮,就很美了。

 

但「繪事後素」,多少年來,看了許多版本,大多數解釋是,繪畫時,先著上白色顏料,再著上有色彩的顏料。這種解釋,是指一個人先有忠信質樸的本質,再加上禮樂來文飾,就能達到更好的境地。

 

我還看過一種解釋是,繪畫時,要懂得留白之美,但這與習禮扯不上關係,也說不通,這就是傅佩榮先生文中所提「這四個字後代有很多人亂解,包括朱熹在內。」

 

傅先生的解釋是,朱熹是宋朝人,當時的人在白紙上畫彩色的東西,畫就完成了,所以會有那樣的解釋。孔子時代沒有紙,繪畫用絹帛,當時絹帛多為淡咖啡色或黃色,因為古代絹帛要做成白色特別困難,所以繪畫時,是先把其他顏色畫上去,最後才上白色,白色是一種特別的顏料,白色上去之後,彩色就彰顯出來。

 

看到這裡,我還是有點不知其意,再往下看,傅先生寫道:「一般人都以為禮是彩色的,而孔子認為,禮是白色的。」點破疑惑、了知新意的痛快頓時湧出。

 

傅先生認為,人性向善,本質就已很美,如果像繪畫一樣,再加上白色的禮來表達真誠的情感,就能讓一個人先天向善的優良品質充份表現出來,因為,有內在好的品質,外在的裝飾如果越少,反而越好,這是儒家一個重要的思想,也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觀念。

 

我想,儒家強調人性本善,以此為精神「一以貫之」,就知「繪事後素」是怎麼畫出來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孔子 儒家 人性
    全站熱搜

    閻鳳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