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盡,光電新潮流;可憐農漁牧,無地播耕收。
閻鳳婷 2023.12.21
圖片來源:網路
白日依山盡,光電新潮流;可憐農漁牧,無地播耕收。
閻鳳婷 2023.12.21
圖片來源:網路
文/閻鳳婷
圖/勤益科大提供
工科時代來臨,加上AI導向,全臺產學班規模最大的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在校長陳文淵帶領下,正朝向企業倚重的國際優質產業大學挺進,每年約3300名畢業生,還未離校,就被企業預訂光,相當搶手,五年前,一位想找機械科人才卻向隅的老板就曾向校長抱怨「等了三年都等不到人!」
面對AI潮流 順勢而上
勤益科大位於臺中太平區,陳文淵說,相較之下,學生比較務實、吃苦耐勞,畢業後進入工廠,工作穩定度及配合度都很高,深受企業喜愛與任用,早年走訪中部產業界時,就發現企業的中堅幹部幾乎都是勤益人,由此可見。
除了勤益學生肯吃苦、願打拚的草根性,校方的潛心培育,也是造就勤益人在業界搶手的原因,讓學生面對奔湧而來的AI潮流時,不僅不擔心會被淘汰、取代,反而能順勢而上,學成後還未到企業面試,就有大批企業到校內求才。
陳文淵說,電腦速度夠快,記憶體夠大,AI時代因而來臨,AI的進步是用來造福人類,讓生活變得更方便、舒適、美好,雖一定會取代部份人力,但人類有靭性,可隨時代潮流轉變方向。
他表示,AI有兩種,一種是「生成式AI」,輸入一些關鍵字,要的東西就出來了,比如音樂、文章、畫圖、遊戲產業設計等,可取代五至六成的大部分人力,適用於不要求百分之百精確、也無標準答案的工作。
另一種則是要求百分之百精確、純粹、無干擾的「鑒別式AI」。陳文淵指出,工業類科學生不需要了解AI如何生成,但必需懂得如何操作運用,學校以應用為主,讓各科學生輔以二至三門AI課程,也就是專業技術,加上標準正確的數據,以及邏輯思辨與運算能力的訓練,利用AI軟體,達到更快速精確的輸出所需。
成為企業倚重的國際優質產業大學
勤益創立於民國60年,創辦人張明將軍、王國秀女士為了讓學校有更多資源、學生能受到更好的教育,民國81年將學校捐給國家,使勤益從早期的私立工專、技術學院,改制蛻變為目前的國立科大。
隨時代進步,勤益的永續理想也一步一步跟著轉變,從早期「務實的技術」導向,轉為「務實與創新」,隨政府推動新南向及國際化政策,學校也積極向國際招手,胸懷世界,目前有來自24個國家的650名國際生,明年將達到950名,後年預估增至1300名,新南向產學專班也有5班,明年將再增3班。
國際生語言文化不同,為了給予更好的照顧,勤益採雙導師制,課程及獎學金安排都具優勢,而這些國際生在畢業前,成為學校最佳的代言人,招生爆量,目前外籍生的留台率高達八成,2019年勤益科大更躋身世界排名之列。
遠見雜誌發表「2021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勤益列名綜合大學30強、技職前10強。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公布「2023亞洲地區大學排行榜」,臺灣有46所大學入榜,勤益科大排名第31。2022年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亞洲地區最佳大學」,國立科大全臺排名第4。
陳文淵在勤益服務超過三十年,接任校長已邁入第七年,他說:「工科符合時代需求,勤益在向上發展的過程中遇此天時,企業缺人,我這裡有,產品競爭靠技術,我這裡也有,人才加技術,打造勤益成為國際化且企業倚重的大學,也就是國際優質產業大學,這是最新的努力目標。」
藝術中心與明秀書院 培養工科人才軟實力
「上班工作靠專業,下班生活靠通識」,勤益除了培養工科人才的專業技術,還希望增添其藝術人文方面的軟實力,包括2013年創立的明秀書院,以及2019年成立的藝術中心。
明秀書院是目前全臺唯一設立在科大內的書院,學校每年編列150萬元經費,聘請老師教授雕刻、書法、版畫、詩詞歌賦等課程,對象為住宿生,每年30個名額,全部免費,現又擴大開放30個隨修生名額,陳文淵希望學生經薰陶後,能從「技術人變文化人」。
藝術中心至今已舉辦了二十一檔展覽,高水準的專業策展能力,令藝術界讚不絕口,也讓勤益成為臺中市藝術亮點夥伴。最近一檔是「福祿壽~洪易、張立曄、黃柏維三人展」,為52周年校慶籌辦的大型特展,與校內外藝術愛好者及全校師生共享,祝校運昌隆,大家幸福、吉利、長壽。
哲學老師的啟發 為人處世至今受用
陳文淵大學時從哲學老師那受到兩樣啟發,即「八十分主義」與「正常人」,成為他後來為人處世的軟實力。
他說:「八十分不錯,九十五分也好,能一百分當然更好,但有時過份強調一百分會得罪人,繃得太緊也有礙健康。在了解善與惡是人性的正常後,能事先防範與提醒,但若真的發生狀況,要能容許別人犯錯,並予以原諒。這兩項啟發,至今仍相當受用。」
~刊於中報雜誌2023年第51期
圖文/閻鳳婷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自108年5月成立藝術中心以來,至今共舉辦了二十檔展覽,在培養工科人才的同時,也能增添其藝術人文修養,專業的策展能力與豐富的展覽內容,令藝界人士讚不絕口,直誇其團隊強大,於109年成為臺中市藝術亮點夥伴。
科技與人文 推美學自主學習
勤益科大校長陳文淵說,工科以求真為本,一是一,二是二,如果能多培養工科學生的藝術人文修養,未來其工作或是生活將更臻善美。有鑑於此,學校在2018年於工業大樓成立藝術中心,並推出首展,更在111年8月將藝術中心提升為一級單位,廣邀各領域藝術同好成立「勤益藝術家之友會」。
陳文淵表示,由於每一檔展覽都相當精彩,廣獲好評,109年成為臺中市藝術亮點夥伴,與文化局合作推動文化藝術,臺中市各區公所、臺中及彰化的農會單位都會前來看展。
為了鼓勵與鞭策學生走進藝術中心,陳文淵說,學校一年半前設置學生自主學習畢業門檻施行要點,其中的「美學自主學習」項目,要求學生從大一至大三,每一學期至少要有一個小時的時間進到藝術中心觀展,學生可用刷卡方式紀錄進、出場時間,培養親近欣賞美學藝術的能力。
專業藝術中心 獲各界盛讚
勤益科大藝術中心10月6日至11月2日,推出的第二十檔「幻化藝境~許璧翎、吳盈著、陳正隆三人展 」,展覽開幕式當天,臺中市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臺灣藝術家協會理事長林輝堂皆到場致詞祝賀。
林輝堂稱讚勤益科大藝術中心是漂亮標準的藝廊,強調理工科更需人文挹注,未來說不定會培養出不少理工科出身的藝術家。許璧翎則誇勤益科大藝術中心團隊相當強大,如果出來開設私人藝術中心,一定天下無敵!
受到各界如此肯定,除了校長的前瞻眼光,勤益科大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陳向濂也功不可沒。陳向濂本身就是藝術創作者,曾在全亞洲最大的藝術中心「帝門藝術」擔任藝術行政,擁有專業的策展能力及豐富的藝術人脈,在展前四個月,就開始與藝術家聯絡,蒐集相關資料予以定稿,製成中英文對照的畫冊,印刷精緻、內容專業,如同文化中心的出版品,儼然專業藝廊水準。
陳向濂表示,藝術美學對於藝術家而言,或許是一種專業上的技術與學識,對於一般大眾來說,則絕對是一種生活上的養分與療癒,任何專業領域的工作,若能加入些許藝術的素養,必能讓成果更加光彩、生活更加美好,期待學生在美麗的校園中,迸出因藝術而壯闊的生命火花。
幻化藝境三人展 風格各異
「幻化藝境三人展」共展出35件作品,三人作者風格各異,給師生帶來豐富的藝術饗宴。
許璧翎不僅是藝術創作者,也是獨立策展人,經常在國內外辦展,近年創作橫跨了平面與立體裝置藝術,特別在媒材與光影的複合創作上,精準展現了數位色彩與色光的空間對話,作品的思維深度與藝術象徵深掘人心,讓參觀者在欣賞藝術品的同時能與作品相融,不知不覺地也成為藝術品之一。
吳盈著此次展出用琺瑯彩繪在鋼板上燒結製成的作品,透過800度的窯燒,常有意外效果,畫面彷若印象點描,又似抽象掠影的意境,深刻展現出一種含蓄的古典風情,又同時有豐溢的情懷之美。吳盈著表示,琺瑯彩作品未來將會出現在藝術品拍賣會上,建議勤益科大可考慮設置相關課程。
陳正隆的作品超脫傳統國畫巢臼,拋開傳統畫筆,在看似中國水墨的素材與佈局中,揮灑出其獨樹一格並深具禪風的現代水墨創作,不論是竹影千字,還是入竹林觀墨禪系列,都有著柔情文字的潛伏與墨色的輕聲低唱,像一首詩,在竹影之間搖晃。
三位藝術家並捐作品供勤益科大藝術中心典藏,許璧翎捐贈「12異星使者與12異星圓世界no.II 」畫作一件,吳盈著捐贈琺瑯彩三連屏「花青三章」共三件,陳正隆捐贈水墨壓克力畫作「竹影天光系列 05」一件,總市值近百萬元。
陳文淵表示,勤益科大藝術中心擁有恆溫恆濕的典藏室,裡面還蒐藏了張大千的畫作,期待未來透過典藏藝術的展出,能秉持藝術家的創作精神,啟發全校師生及鄰里民眾對藝術文化的重視,展現藝術亮點夥伴最大的功能。
~刊於中報雜誌2023年第50期
那年書聲琅琅 嫩芽恰恰萌長
一心二葉
春天的滋味 斑斕鮮爽
水滾 記憶淋過壺盞
一杯初涉江湖 再斟兒孫膝繞
細數曾經來路 共飲清歡數泡
人對了 喝什麼茶 茶怎麼泡
都好
月光沁了雙鬢 相聚的越來越少
今天泡的是啥 當孩子問道
我尋思該如何涓流
經殺青揉捻乾燥 歷歲月陳醇發酵
一顆心早摶成磚沱 無處釋放的牢騷
這泡且讓你撬開邊角
待茶甦醒 把流光篩搖
你將知曉 那年枝頭上的
心雖被傷不少 葉也滄桑漸老
懷裡仍揣著 春天初識的年少
圖文:閻鳳婷 2023.9.23
老同學說武夷岩茶第一泡稱還魂湯,可先收於蓋碗中最後再喝,分杯完畢還可聞香,謂不忘初心,不忘彼此年輕初見時的感覺。
文/閻鳳婷
圖/周天双
「爸媽講述兒聽之,床頭燈下夢飛思。料應勤做親子語,愛聽鬼怪童年時。」小時候多會接觸一些童話故事,豐富了想像力,更喜歡在睡前聽上一段,這應該是每個孩子都甜滋滋的枕邊樂事。
清朝蒲松齡所著《聊齋誌異》一書,充滿仙狐鬼怪、奇緣軼事,選幾篇推荐給小朋友來閱讀,不僅可以欣賞絢爛的文化,更充滿了哲理寓意,在《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天方夜譚》等書之外,童年的故事書,還能多一個寶藏選項。
慈悲的柳秀才
聊齋裡有篇「柳秀才」,講述明朝山東青、兗二州發生了蝗災,眼看著就快飛到沂縣,沂縣縣令為此憂心不已,他辦完公後,睡在衙門裏,夢見一個「峨冠綠衣,狀貌修偉」的秀才前來拜見,說有抵禦蝗災的方法,讓縣令第二天備好香與酒菜,在西南方的道上等著,當看見一位梳著高髮髻、穿著褐色披肩、騎著胖母驢的婦女經過時,這就是蝗神,只要向她哀求,就可免去蝗災。
縣令照著做,等了許久,果真看見蝗神來了,他捉住驢子不讓她走,並哀求說:「請可憐這個小地方,讓百姓免了蝗口之災吧!」蝗神知是柳秀才多嘴洩露了秘密,答應縣令不損百姓的農作物,但要柳秀才以身自受,蝗神喝了縣令備的三杯酒後,迅速消失。
後蝗蟲飛蔽天日而來,不落在禾田裏,全都集中在柳樹上,所過之處,柳葉都被吃光,縣令這時才醒悟,原來之前到夢中獻禦蝗之策的秀才,正是柳神。有人認為,沂縣能免於蝗災,或許神靈是被縣令愛護百姓的心所感動的吧!
從這個小故事來看,縣令固然有著愛民如子的心,而柳秀才明知洩露天機的後果,也是慈悲。年少時讀此篇,對柳秀才的壯烈犧牲,感懷良久,及長,覺得百姓能因此免於饑饉,來春或可再現綠柳,不免欣慰起來。
愛做詩的乩仙
另一篇「乩仙」,指山東章邱縣有位善長扶乩問卜的米步雲,和朋友風雅聚會做詩時,也常召仙一起唱和,有一日,友人望見天上的白雲,得了「羊脂白玉天」上句,請他召仙以對下句,他扶乩寫下「問城南老董」,朋友們認為這牛頭不對馬嘴,應該是沒辦法對出,才隨便亂說。
後因事偶經城南,發現這地方的泥土顏色紅如丹砂,有位老人家在旁邊養豬,便上前詢問,老人家說這俗稱「豬血紅泥地」,忽想起當初那句「羊脂白玉天」,恰好對上,朋友大驚,忙問老人家姓名,老人家說:「我叫老董。」那位被召出來的仙,能夠預知到了城南,必定會遇到老董來對對子,也是神了。
這故事表現出扶乩占卜,除了能問所疑之事外,還能風雅的與仙同樂,一起唱和,而對子對的工整,天衣無縫,更是一絕,蒲松齡聊齋裡有不少這樣的文學描述,可閒趣欣賞;現代的AI不需扶乩召喚,只要輸入一些資料,即能吟詩做對,雖也甚奇,但總覺得少了那麼點人味兒。
老天庇佑的張不量
「張不量」這篇,說一位商人到河北,天上突然下起大冰雹,便躲伏在稻田中,此時空中有人喊話:「這是張不量的田,不可傷害到他的稻子。」商人心裏想,奇怪了,這姓張的是什麼樣的人啊?既然說他叫「不良」,那天神為何要保佑他?
冰雹停後,商人走入村子詢問,還果真有這麼個人,他便把之前所聽見的告訴村民,並問為啥要取張不量這個名字。原來張不量家中素來富有,每年春天貧民向他借米,歸還的時候,還多還少他都不會計較,不會拿著米斗在那邊量來量去,村裡人因而稱他「不量」。眾人趕忙到田裡瞧災情,看到家家稻作都被冰雹摧折慘重,只有張不量家的稻田完好無傷。
這故事有兩個小亮點,一個是「量」和「良」同音,讓外來的商人聽不懂而心有所疑,是全篇的趣點所在;而張不量不與貧窮借貸者計較,富而好施,周濟急用,心懷仁慈,「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不正是品格教育的好教材嗎?
一首歌 讓古典文學再受矚目
古典其實很可愛,韻味盎然,在二十一世紀科技飛躍的年代,被譏過時的老東西,其實一直都在時空間穿梭,華彩蘊輝,從未停歇。曾有人倡議年輕人不要把青春浪費在古文上,殊不知古文裡的養份,足以滋養世世代代人的靈魂,使其在時代的漩潮中,不致迷失。
中國歌手刀郎的新專輯「山歌寥哉」,其中有首「羅剎海市」,描寫一個以醜為美、顛倒是非、好人無法出頭、壞人卻能得志的國度,諷刺了人世間的光怪陸離,替老百姓心中積壓已久的晦氣找到出口,一發不可收拾,各種翻唱版本迅速霸榜,火遍世界各地,也讓《聊齋誌異》再度登上熱搜,連蒲松齡淄博老家的觀光也一併帶動升溫,讓大眾感受到古典文學,不僅是能供在廟堂上的莊嚴,更可以是活在民間的魅力。
翻開看看吧!不怕你看,怕你看了著迷,停不下來。
~刊於中報雜誌2023年第49期
浩瀚長河裡
總會有那麼幾句
觸動你的心尖
浪漫你的靈魂
年少的青澀與時代動盪
不識愁滋味
莫使青春空對月
莫做無定河邊骨
中年的惆悵與自我解嘲
無計留春住
桃花未若去年嬌
人面依舊笑春風
老來的況味與淡然回首
訪舊半為鬼
輕舟已過萬重山
文:閻鳳婷2023.8.23
圖:網路
尋茗訪友信步往
香氣凝蘊岩壑間
紅袍石乳奇蘭桂
武夷山下我最閒
老同學贈茶賀六十壽,訂製款曰「喊山岩語」,其兄在彼,時與茶友往來,山高水遠,攜來不易,今以詩誌,併謝。
圖文:閻鳳婷 2023.8.12
靈魂在告解後更新
故事扔角落裡陳黃
砂子躲進眼中
醃了一缸老醬
啃兩個饅頭
飲杯小酒
飽酣酣地假裝
把日子繼續過下
圖文:閻鳳婷
2023.7.31
圖文/閻鳳婷
「在假訊息充斥的年代,不需要人人都是科學家,但希望一定要成為科學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焦傳金強調,因為科學素養可以培養出正確的邏輯思考和判斷能力,教人分辨真假對錯。
和烏賊戀愛的男人
焦傳金為美國馬里蘭大學生物科學博士,是世界知名的頭足類動物專家,研究方向為視網膜神經生物學、烏賊神經行為學,相關研究曾兩度登上紐約時報,因為與烏賊在實驗室裡相處超過二十年,獲得了「和烏賊戀愛的男人」浪漫稱號。
為什麼會對烏賊情有獨鍾?焦傳金說,早期研究對象為俗稱蝦蛄的螳螂蝦,後研究烏賊,因其蛋白質豐富,口感好吃,看著又很療癒,更重要的是牠還很聰明,具有數的概念及相對價值感,要研究人類脊椎動物的智慧演化過程,這個無脊椎動物複雜的行為表現,是絕佳的對照組。
實驗時,把水族箱隔出左右兩邊,一邊沒有放蝦子,另一邊放入一隻蝦,烏賊游進其中一個隔間後,另一邊就關閉,因此每次只能選一邊,此時烏賊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有一隻蝦的那一邊。當烏賊選擇一隻蝦子時,可再獲得一隻蝦做為獎勵,這樣的訓練重複六次後,開始進入下一個階段,當烏賊面對一隻蝦及兩隻蝦做選擇時,沒有經過訓練的烏賊會偏好選兩隻蝦,經過訓練的烏賊因先前提供的獎勵,改變了牠對一隻蝦子的價值感,此時牠仍會選擇一隻蝦,而非兩隻,證實烏賊能透過學習來改變天生的攝食偏好。
和烏賊相處久了,難免「近墨者黑」,焦傳金笑說,實驗室每個人都有衣服被噴墨汁的經驗,驚叫連連,大家有時也會點個三杯中卷來吃吃,但實驗室裡的是不會拿來吃的啦!
填平博館未來要走的路
致力推廣科普的焦傳金,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教務長、招生策略中心主任、分子醫學研究所所長、教學發展中心主任及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兩年前受教育部長潘文忠之邀,借調至科博館擔任館長,他考慮在校內推廣科普,只有來聽講的學生能夠受益,如果能在科博館的職位上施力,則獲益的人群將更廣大,他考慮三天後,答應走馬上任。
1969年出生的焦傳金,在清華大學待了二十年,稱這樣的轉變有如「中年轉業」。他回憶當時曾詢問校長賀陳弘的意見,賀陳弘對他說:「不老不小的,你就去吧!」並送了一把別具意義的電動刮鬍刀做為禮物,提醒他在刮別人鬍子之前,得先把自己的刮乾淨。
焦傳金說,科博館是公務機構,但又與一般公務機構不同,有不少研究人員,要策展、辦展,還要面對民代,只要真誠以對,彼此找到共同的目標,相互助益,政治人物其實也沒那麼可怕。
因他專長非博物館學,對台中又很陌生,一切都是新的接觸,這個新職務比之前在學校的工作還要忙碌,他開始大量吸收博物館學及閱讀首任館長漢寶德的書,以瞭解科博館開館時的經營理念。
他同時也感受到公務機構首長的權力很大,因而時刻提醒自己不可濫權,現在每三個月開一次座談會,聽取不同的意見,也逐步發現老舊的科博館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焦傳金指出,科博館組織文化偏重行政體系,但除了公務員之外,還有60幾位研究人員,這規模相當於一所大學的研究學院,但因人事缺乏活水加入,長此以往,同質性變高,差異性變小,研究能量便無法大膽創新,未來希望主管級不必全部都由內升,但也不強調大量空降,能呈現出多元組成的面貌,才能發揮多元的創造力。
此外,科博館預算只占教育部總預算1.9%,相當不足,如果只是當做戶外教學的參觀場域來經營,那麼科博館該發揮的功能就會受限。在國外,科博館是國家文化蘊藏的門面代表,就像法國羅浮宮、台北故宮一般,具文物資源保存的重要功能,將努力向教育部爭取經費,把老舊場館予以更新,找回科博館當年亞洲第一的榮光。
焦傳金說:「科博館要改變的坑真的很大、很大,不敢說把坑給填滿,也不期待重新蓋座城堡,但至少在內任盡力把這條道路給填平,讓繼任者能走得更穩、更順暢。」
盼全民提升科學素養
焦傳金感嘆國人的科學素養大多只有國中程度,相當不足,看看線上購物平台,一堆保健品效果宣稱得有多神奇廣大,仍吸引一堆人相信追捧,就知邏輯判斷力的培養有多重要,尤其在這假訊息充斥的年代,能分辦真假對錯很重要, 因而期勉,不需要人人都是科學家,但希望一定要成為科學人。
要讓大家都能成為科學人,科普教育的推廣就更顯重要。焦傳金說,越是深奧的科學知識,就越需要用淺白易懂、善用比喻的方式讓大家了解,這是他當年在清大通識課程能場場爆滿的原因。
除了增進科普知識,健康的身體也很重要。「吃,是一種享受。」焦傳金說,對於食物沒什麼特別的好惡,在學校運動以游泳為主,目前以跑步來健身,每周二至三次,每次跑個四至五公里,曾有四次跑完全馬的紀錄,他強調做事要有體力,工作才會更有效率。
刊於中報雜誌2023年第48期
圖文/閻鳳婷
少年子弟江湖老,人生最真是國小。南投縣南投市光華國小今(11)日舉行第66屆畢業典禮,28位畢業一甲子的第6屆校友,特地號召從海內外各地返回母校,除了致贈校方LED電子螢幕,及每位畢業生不鏽鋼環保餐具外,也舉辦十年一聚的同學會,老同學白首再聚,場面熱鬧溫馨。
光華國小第6屆畢業生(當時校名為中興一校),曾在畢業40年及50年時,各舉辦過一場同學會,彼此情誼深厚,在各領域中貢獻所長,也常回饋母校,在胡瑞及柯咨恭二人居中協調號召下,同學們這次有的從美國、香港、大陸返台,就是為了珍貴難得的重聚,甚至有的自國小畢業後,就沒再見過面,今日重逢,格外開心。
校長黃美鳳邀請校友趙瑞民及張譽騰上台致詞。趙瑞民當年以第一名從母校畢業,目前是三匠科技公司董事長,她期勉學弟妹們牢記禮義廉恥,立定未來目標,打好基礎,為國家社會貢獻;張譽騰為台灣首位留英博物館學博士、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為了這次相逢,他前一晚激動得睡不著,往事一幕幕像電影般在眼前湧現,他祝福學弟妹們開啟人生另一個階段;校長並請六位老校友上台,把紀念品送給六位畢業生代表,象徵薪火相傳。
光華國小目前全校共有學生887人,今年畢業生167位,在少子化衝擊下,表現依舊亮眼,南投縣2023 FLL機器人國際競賽,Never Give up隊脫穎而出,獲全國亞軍,團隊成員中有三位來自光華國小,分別是李蓓璇、許晏澈、石湛藍友,六月下旬將代表台灣至澳洲參加國際賽,為南投爭榮,為光華爭光。
此外,光華國小還以「何處是喵家」議題,讓學生走入社區,看到中興新村老人的孤獨與流浪動物的悲哀,透過觀察、訪問及深入思考,為了減少貓被過度餵食而影響健康,並記錄貓生活的地域性,減少到處流浪造成的環境衛生問題,學生們利用AI設計定點定時的貓臉辨識餵食器,讓「愛貓」與「礙貓」人士取得平衡,獲2023親子天下教育新創100。
第6屆校友在致贈母校的LED電子螢幕下留影。
左至右依序為校友趙瑞民、校長黃美鳳、校友張譽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