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論語 (3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論語裡談孝養父母,有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幾諫」,是門高深的學問,必需有一定的修養及智慧才能做得到。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也就是當你想改變父母觀念時,最好用委婉勸諫的方式, 不可直言頂撞、得理不饒人。如果父母不依,做晚輩的依舊要對父母恭敬,不可違逆,在替父母擔憂之餘,還得任勞任怨的做該做的事。

 

幾諫的例子,我會舉春秋早期,鄭莊公與潁考叔的故事給小朋友聽。

 

鄭武公有兩個兒子,老大寤生出生時難產,母姜氏差點死掉,因此討厭寤生,較喜歡老二段, 且極力推荐段為世子, 但鄭武公以長幼有序為由,沒有聽從姜氏之言。

 

鄭武公去世,寤生即位,就是歷史上的鄭莊公,但姜氏仍不放棄讓段坐上大位,促使段起兵謀反,後段失敗自刎,鄭莊公搜出姜氏與段密謀的書信,令姜氏搬到潁地居住,並發誓和母親「不到黃泉,永不相見」。

 

莊公必竟是個孝順之人,想念母親,但又有誓言在先,終日悶悶。潁考叔知莊公心事,抓了幾隻鳥,以獻給莊公之名求見。莊公問這是什麼鳥?潁考叔說:「這是鶚鳥,是不孝之鳥,小鳥長大,就會把撫育牠的母鳥吃掉,因此把牠抓來吃。」

 

莊公聽了沈默不語,設宴招待潁考叔,並命人賜給他一條烤羊腿,潁考叔沒有吃,反而把羊腿上的一塊好肉藏在袖子裡,莊公見狀,問他為何如此,潁考叔說:「老母親從來沒有吃過這樣的好東西,您賜給我,但母親卻無緣品嚐,令我食難下嚥,我把好肉留下來,是為了帶回去給母親吃。」

 

這可說到了莊公的心事,莊公便把自己因立誓,無法和母親相見之事說出,悔恨不已。潁考叔便獻上一計,命人挖下深深的地道,直至泉水湧出, 然後在水旁建一地室,兩人在其中見面即可。

 

莊公後來與母親在地室中相會,高興的說:「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氏也接著道:「大隧之中,其樂也洩洩(唸一ˋ,舒暢的樣子)。」

 

潁考叔以委婉的方式,讓莊公面子、裡子都保住了,且拜為大夫,一路青雲,如果當時勸諫不當,可能引來殺身之禍,這就是幾諫的智慧。

 

我們幾諫的對象是父母,不是國君,沒有那麼危險,那就更該好好發揮為人子女盡孝時的智慧與耐心,不要動不動頂撞父母長輩,會折了自身的福報。

 

 孔子的學生當中,閔子騫為了替後母求情,在父親盛怒之下,說出「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的話,這種出自內心的幾諫,真是感人肺腑、傳頌千古。

閻鳳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台灣有個奇特的選舉現象,每到選舉,尤其是特大號的選舉,幾乎每個特大號的候選人,都會跑到宗教場合露臉拜拜,旁邊再跟一大串小一號的人物,求什麼?大家心照不宣。

 

論語裡記載,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有一天問孔子,如何服侍鬼神?孔子一句話回得漂亮:「你連服侍人的事都沒有做好,還談什麼服侍鬼神。」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樊遲問怎麼做才叫做有智慧?孔子說,專心做好對老百姓該做的事,禮敬鬼神但不要接近鬼神,這樣做就叫做有智慧。

 

也就是治理國家,一定要以老百姓的需求為依歸,政治人物大概都忘了孔老夫子的教誨,到處拜拜,該做的事卻不做。當選前,心中只有選票,沒有百姓;當選後,心中只有鈔票,沒有誠信,還有臉向鬼神祈求,「不問蒼生問鬼神」,真是本末倒置。

 

一個政治人物,如果一天到晚都在公開場合跑攤露臉,我懷疑他還有什麼體力與時間操持公務,乾脆轉行當演藝人員;如果他的幕僚認為這樣做對主子很有幫助,他的幕僚應該轉行當經紀人;老百姓如果覺得政治人物就該這樣到處作秀才能當選,他們會更賣力的演給大家看,百姓還有好日子過嗎?

 

走筆至此,覺得「半部論語治天下」真是不虛。論語裡有許多智慧言論,短短兩、三句就像治國寶典,值得有心從政的人好好省思;否則論語就像「照妖鏡」,用來檢視政治人物,還真準!

閻鳳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孔子為什麼和顏回講話,講了半天也不會覺得累?把論語裡,孔子對顏回的稱讚做一翻整合,就可知其大概。

 

子問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子貢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吾與汝弗如也!」

 

子貢是孔門弟子中非常優秀的一員,孔子問他:「子貢啊!你和顏回兩個人比起來,哪一個比較好啊?」

 

子貢說:「我哪敢和顏回相比,他聽到一個道理,就能從周邊延伸出十個道理,周密而完整;我聽聞一個道理,只能延伸出兩個道理,知道事情的正反面,這是我不如顏回的地方。」

 

孔子聽了子貢的回答,感嘆的說:「不只你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由此可知,顏回是個聰明絕頂的好學生,但他不顯擺,外表看起來好像鈍鈍的,孔子曾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孔子和顏回說了一整天的話,顏回聽了只是點頭,沒有一些反問的意思,看起來好像笨笨、鈍鈍的,但顏回退下去之後,孔子私下觀察他平日的做為,看到他的確有把老師的話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所以孔子下了個結論:「顏回其實並不笨啊!」

 

另外,孔子曾說:「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悅。」因為顏回悟性很高,聽聞孔子說的話,都非常明白,不會反問一些問題,顏回一直是「吸收者」,孔子一直是「付出者」,孔子無法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才會有「非助我者也」的感慨。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一大樂事,孔子與顏回的生命在那一個時代交集,相知相惜,千古美談,令我欣慕不已。

 

閻鳳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孔子處在紛亂的時代,但他仍有遠大的理想與抱負,推行他的大同思想,在那樣黑暗的時代,被稱為是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明知不可行,仍不斷推行倡導。

 

全台最近刮起塑化劑毒物風暴,有的業者「知其不可而為之」,繼續暗地裡賺黑心錢,讓我想起多年前購買棉花糖的恐怖經驗,如果知道其中真相者,歡迎解說一下其黑心原料是個什麼東西。

 

看似天上的白雲,咬在口中甜甜蜜蜜的棉花糖,是許多孩子童年的快樂回憶,看著業者將白糖倒入機器快速旋轉,小竹棒上黏著如絲如絮的棉花糖愈轉愈大,孩子期待的歡樂表情也愈來愈滿溢。

 

六、七年前的夏天,帶著孩子在風景區大草坪上玩,騎著腳踏車的棉花糖小販吸引不少人簇擁上前購買,為了避免色素,我選擇白色的棉花糖,好大一個,且比一般白色棉花糖還要白,白得有種「潔淨」的感覺,我和孩子分著吃,吃不完,回到娘家分給哥哥吃,哥哥和我一樣,享受著童年的回憶。

 

哥哥抓了一把棉花糖在手上把玩,捏來捏去的,照常理,棉花糖在手上是會愈捏愈化、愈捏愈小的,但最後卻捏出個像保麗龍般的小球。

 

哥哥驚覺不對勁,趕快喊住我們不要再吃了,我將手上剩餘的棉花糖也捏來捏去,最後也是顆像保麗龍的小球,嚇得我一身冷汗!

 

我和哥哥討論出下列結論:棉花糖若依照真正的白糖原料來作,是不可能抵擋夏天的太陽,曬一曬就會化掉的,所以天熱時不要買棉花糖,業者倒入機器內的原料一定有問題,騎著腳踏車的小販不知從何處來,有問題也不知向誰追討,結論是少吃為妙,現在發生塑化劑毒物風暴,跟本就連買都不要買。

 

我最近看新聞很生氣,我很少這麼生氣,多年來,不只我莫名其妙的吃了這些不該吃的東西,還親自拿給孩子吃,這讓一個做母親的情何以堪!

 

呼籲政府、政客與業者,拿出良心來,這件事沒有禁絕,我們這些做母親的絕不善罷干休,就算人微言輕,「知其不可而為之」,也會傾一切的力量透過管道來宣導。

 

我在學校擔任晨光讀經媽媽教論語,經常把新聞事件拿來和小朋友分享,這種令人痛心的活教材,希望政府辦個水落石出、大快人心、好到讓人跌破眼鏡,而不是盡讓人看到一些「在其位,卻不謀其政」,只會耍嘴皮、背離百姓愈來愈遠、尸位素餐的渾官!

 

請大家多自備水壺,少喝瓶裝水,請點閱下面的網址,就可瞭解瓶裝水對環境的危害有多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hYswV33Qg0&feature=related

 

閻鳳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語鄉黨篇記載了孔子的飲食習慣,其中有句「沽酒市脯不食」,也就是一般市場買來的酒和乾肉怕不乾淨,孔子不吃,什麼原因沒有詳載,但看看最近發生的塑化劑毒物事件,就能瞭解在家自己做,天然的最好,孔老夫子早就提倡了。

 

多年前,一家人在外,向飲料攤買了金桔檸檬冷飲解渴,好奇的我伸長脖子往料理區看,結果令人驚嚇,不僅沒有該看到的食物原料,反而排了一列的小塑膠瓶,裡面裝著各種不同顏色的液體,紅、橙、黃、綠,大約十瓶左右,什麼顏色都有,當下就覺得這種東西不可碰。

 

再來,多年前台灣也發生過黑心澱粉事件,波及面相當廣,但也是一下子就沒聲音了,讓我想到以前買波霸粉圓在家自己煮,怎麼煮都煮不透,硬得很。

 

一直到今天,塑化劑毒物事件愈演愈烈,想起當年的事,心中的疑惑終於有解,但真相卻如此令人痛心、髮指!

 

孔子的飲食習慣強調「色惡不食,臭惡不食,不時不食」,指食物顏色不對、味道變了,甚至不是該時令出產的東西,他都不吃,這是有道理的。

 

試想,一年四季都喝得到百香果汁、芒果汁,如果不是加工品,怎能如此?喝起來口感還非常討好,如果不是加工品,怎能如此?

 

朋友多年前和我提起,補習街附近飲料店環伺,學生每天人手一杯,因為是做學生市場,價格要便宜,口感也要佳,他擔心這些學生吃下去的是黑心原料,健康將提早出大問題,現在看來,泯滅良心的業者早就存在多年了。

 

更讓人生氣的是,擁有公權力的政府,卻沒有大快人心的作為出現。之前進口美牛,有美國老子施壓;進口三聚氰胺,罵大陸黑心食品充斥;現在是自己家內的食品出大問題,官商勾結,還有臉東扯西扯嗎!台灣洗腎率高居世界第一,「新東亞病夫」稱號,非台灣莫屬。

 

我一直告誡孩子,少碰外面的冷飲,但在學校,老師為了獎勵學生、同學間請客,多少會吃下肚,現在新聞鬧得人心惶惶,臉都丟都到全世界,看著小女兒從冰箱內拿西瓜出來吃,還一邊唸著「天然ㄟ尚好」,真不知該笑還是該哭。

 

我心中明白,塑化劑只是台灣食品與用品的冰山一角,只是這樣的人體實驗還要做多久?

閻鳳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爾。」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這是論語裡很美的一首詩,它不見於詩經,因而有人推斷這是一首逸詩,孔子舉它為例,強調念頭的重要。

 

「唐棣樹的花開了,迎風款擺真美麗。不是我不思念你,是因你住得離我太遠了啊!」

 

因為住得遠就不思念了嗎,這實在是個藉口。「思念」這個東西,是無遠弗屆的,甚至可以跨越生死,進行最靈性的交流。

 

老二有天在學校圖書館借了本小書,繪圖簡單可愛,文字也不多,推荐我一定要看,看了令人激賞、感動不已。內容描述一隻可愛的狗叫小白,小女主人非常疼愛牠,有一天小女孩因故往生,不明人事的小白,只覺得好端端的一個人怎麼會到處找都找不到!牠後來心情低落沮喪。

 

在一天在睡夢中,小白看到小女孩來看牠,跟牠說,我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你,你只要閉上眼睛想著我,我就在你身邊,隨時隨地。

 

小白醒來,似乎被小女孩的話開悟了,牠開始變得開心起來,因為牠只要想著小女主人,閉著眼睛,過去歡樂嬉戲的情景就又回到眼前了。

 

這就是思念的力量!

 

所以孔子會對這首詩產生評論:「這哪裡是住得遠,是你自己不想對方吧!」進一步引申到治學修養方面,你想用功,就成功一半了,如果連想都不想,就什麼都不用想了。

 

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是論語裡一切道德的總稱,整部論語都在強調要做個有仁德的人,這個如此美好的道德很難做到嗎?其實不然,只要你立志做一個有仁德的人,「仁」就開始靠近你,在你心中發酵了

 

註:文中所提小書,書名為「不論何時都能見到你.See you anytime I want」,作者為日本的菊田真理子,譯者蔡鳳儀,大田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原本的譯文是「在眼睛的深處,我們還是像從前一樣,一點都沒變。」我把眼睛的深處引伸為思念的力量。

 

閻鳳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孔子對於怪、力、亂、神這四樣事是不主動談論的,為什麼?因為怪力亂神容易啟人惡性、長人迷信,會讓人道聽塗說、以訛傳訛,嚴重者,將一發不可收拾,是故聖人不語。

 

教小朋友論語,我喜歡把新聞事件拿來做輔助教材,讓他們覺得論語所說的道理,無所不在於日常生活中。

 

以最近的發燒話題為例,大家都擔心地球要毀滅了,人類將受到自然的反撲,許許多多的預言傾巢而出,台灣也出了一個「五一一貨櫃屋王老師」事件,他預言民國100511日,台灣將發生摧毀性的大地震。

 

影響所及,不少人跟隨他的腳步,一心以為有大難將至,在南投縣埔里租購貨櫃屋、囤糧避難。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結果太陽依舊照著,大家依舊笑著,檢調單位深入調查其是否有詐欺罪嫌。

 

如果對宇宙生命有所體悟,就會瞭解,太平歲月、豐衣足食是正常的,天災地變也是正常的,這就是中國老子所稱的「道」。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對萬物沒有特別偏愛,任其隨著四季更替、生死循環、自生自滅;聖人效法天地,也沒有特別的偏愛,任歷朝歷代百姓、自行興衰更替。

 

這個觀念要細講,能懂其真義的可能不多,主要強調萬事萬物都有其生命的循環,不論是什麼方式,這就是「道」--天地間本就存在的自然之理。

                                 

天譴是絕不會給人避逃準備的時間!囤積糧食不予人分享的「王老師」,沒有悲天憫人之心,這種人說的話就是妖言惑眾,看不透生死的愚夫愚婦反而相信,孔老夫子要是知道這個事,肯定搖頭。

閻鳳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以前念書,這句話的解釋平舖直敘,就是「早上聽到了人生的大道,就算晚上死去,也值得了。」沒花什麼腦筋去想想別的,教小朋友讀論語之後,自己多翻翻書,覺得可以有更好的解釋。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是個非常亂的時代,臣弒君、子弒父,殺來殺去,沒有天理,沒有倫理,更不可能講道理。孔子是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他想推行周禮,想致天下太平,但沒人理他,他於是有了這樣的感概:

 

「如果我早上知道天下太平了,就算晚上死去,這輩子也沒白活!」言下之意,指自己這輩子都不可能看到天下太平,大家可進一步去領會孔子一生憂國憂民的苦心。

 

我問小朋友,這兩種「死」的解釋,哪一種說法比較好?小朋友都認為「天下太平版」的比較好。

 

後來看了師大教授曾仕強在百家講壇講解易經的奧秘,覺得他的解釋更合文意。

 

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和早上其實沒有關係,朝夕是陰陽相對的意思,如果「朝」解釋成早上,「夕」解釋成晚上,就太不懂易經的道理了,試想,如果早上聞道,晚上就可以死了,那誰還敢聞道呢!

 

曾仕強教授說,朝不一定指早上,夕不一定指晚上,你此時懂得了道理,就會明白之前的錯誤,那麼之前的種種錯誤譬如昨日死,一切向前看,重新做人,這才叫「朝聞道,夕死可矣」。

 

曾和我在新聞線上一起工作過的兩位朋友,對這句話也提出了他們寶貴的看法,在此感謝,一併列出,供大家參考。

 

若松認為,讀論語要伴讀老子。朝與夕非一天之內,道可道,非常道,既是如此,道焉能輕易闡明,又能輕易得道乎?這有點像是文學分析中借用聖經的術語:epiphany(頓悟),又有點可以說是enlightenment(啟示)。孔子的原意應該是,人窮其一生,都未必能夠聞道,所以,如能聞道,死不足惜了。

 

俊有大哥指出,那只是形容聞道的欣喜和重要,死不死,不要太認真了!

 

自在老師是我尊敬的網路文友,她認為這句話中的「可」,不是「必然」之意,乃指心安然無牽掛,了無遺憾,後句乃在襯托前者之殊勝無與倫比。

 

她舉例,男女情詞,有言「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若比照上解,則誰敢愛牡丹?此乃形容得牡丹之戀,雖死亦欣然而無憾之意。

 

她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乃指一旦聞道而契悟天理道法,其殊勝令心中欣然喜樂滿足,而於人世得失,乃至形軀生死,皆可安然放下,即使於夕時突遭變故而將死,亦可了無遺憾牽掛,此乃修道悟道,曠達灑脫之境界,非凡夫執著於名利生死者所可思議理解。(自在老師解說全文網址:http://blog.yam.com/tztzai/article/69751156

 

以前讀書考試,答案只有一個;現在念書,我認為答案可以有好多個,只要說得通,不同的答案可以並存,這也是讀論語該有的精神,因為論語本文很精簡,加上年代久遠,有許多斷簡殘篇,難以考證,如果只拘泥於字面意思,有時反而無法走出迷宮。

 

 

閻鳳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南容讀詩經,讀到這麼一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意思是白玉上的瑕疵還可以磨去,但說出去的話如果有瑕疵,就沒有辦法像白玉一樣,磨一磨就不見了。南容每次讀到這四句,就會反覆思維,以惕厲自己謹慎言語。

 

古書上記載,南容是個「獨居思仁,公言言義」的人,他不僅有慎獨的功夫,重要的是,他在對眾人說話時,也都合乎道理,孔子便把姪女嫁給他。

 

孔子不喜歡巧言令色、逞口舌之快的人,論語裡處處有記載: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古人說話小心謹慎,不妄出口,因為說到卻做不到是可恥的。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君子人說話慎重,看起來有些遲頓,但做起事來則很勤快。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覺得話若說得太滿,超過了自己的能力範圍是可恥的。

 

要做到「言寡尤、行寡悔」的確不容易,也難怪孔子會喜歡南容了。有心從政,為民服務的人,在提出競選政見時,在當選後,為民喉舌時,請學學南容,多念念白圭這幾句詩吧!利口是可以顛覆邦家的!

 

 

 

閻鳳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為什麼公冶長雖被關入牢獄之中,但孔子認為這不是他的錯,而把女兒嫁給他?論語裡面沒有說清楚,但古書上記載了小朋友聽了會津津有味的故事~

 

話說公冶長有一天在從衛國返回魯國的途中,聽到鳥兒呼朋引伴:「青溪水邊有具死屍,大家快去吃肉唷!」公冶長繼續往前走,聽到路邊有位婦人哭泣,上前詢問,老婦說:「我兒前天出門,到今天還沒回家,恐怕兇多吉少吧!」

 

公冶長便向老婦人建議,不妨到青溪去看看,老婦人依指示前往,一看,果然是自己的兒子,已經斷了氣,便報官處理,沒想到獄官卻把公冶長當成殺人犯,抓了關起來。

 

公冶長當然一肚子委屈,說自己是聽得懂鳥語才知道有死屍,但獄官認為太離譜,便把他關了六十天。

 

有一天,他聽到獄柵上有鳥雀鳴叫:「白蓮水邊有台運糧車翻倒了,米糧灑在地上,多得掃不完,大家趕快去吃喔!」公冶長向獄方報告,獄方派人前往查看,果然所言不假,後來又用豬語及燕語來試探他,他都能說中,證明他真的無罪,就把他釋放了。

 

小朋友聽了,會覺得這個理由「好瞎喔!」我覺得,有解釋,說個道理出來,總比沒有說明,讓孩子一頭霧水來得好。

 

公冶長能解鳥語,一般認為荒誕不經,所以避而不談,但古書上記載,古時確有許多通鳥獸語者,甚至專門擔任與鳥獸溝通的官,公冶長的本領,不是什麼壞事,否則孔子也不會挑他做女婿。

閻鳳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蘊匵而藏諸?求善價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孔子很久沒有出來做官,他的學生子貢用比喻的方式問:「老師,如果有一塊美玉在您眼前,您會把它用櫃子藏起來?還是等一位識貨的人出現,把它賣了呢?」

 

孔子回答:「我也很想把它賣了,只不過我在等待識貨的人出現呀!」

 

其中的「賈」字,有的版本注音為「ㄐㄧㄚˋ」,有的注音為「ㄍㄨˇ」,這個字發音不同,解釋也不同。

 

如果念成「ㄐㄧㄚˋ」,就表示孔子等待某人出個好價錢,他就會出來輔佐這個人;如果念成「ㄍㄨˇ」,這個字就是商人的意思,這個識貨的商人或許出價不會很高,但這個人非常欣賞孔子的才學,也贊同孔子的理念,孔子就會出來幫他。

 

依孔子的個性,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孔子不會因貪圖利益,而做出違背原則的事,所以他才會一直周遊列國,尋找值得輔佐的明君。但事與願違,他只好做著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的工作,並諄諄教誨學生。

 

所以,「賈」這個字的注音,以「ㄍㄨˇ」比較恰當。

 

閻鳳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孔子對子由說:「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就是擔心子路沒有聽懂老師的話,卻又裝懂,才特別問他:「我教給你的,都懂了嗎?如果真懂就說懂,不懂就不要裝懂,這才是求學問的真道理啊!」

 

讓我想起大學時期,有位溫文儒雅的老師,學生一連問了他好幾個問題,他回了好幾個「不知道」,學生竟對他說:「你在大學當教授,怎麼這個不知道、那個也不知道。」

 

當下班上鴉雀無聲,一方面覺得這位同學口氣實在不佳,另一方面不知老師會如何面對。

 

只見老師很誠懇的說:「我很清楚知道的,就會和你說;不清楚,或不確定的事,我寧可不說,以免說錯了、害了你。」這位老師的教學態度與風範,至今深深影響我。

 

又讓我憶起國中時,國文老師一語不發的在黑板上寫了個字「彊」,識字不多的國中蘿蔔頭紛紛笑著:「啊!老師你寫錯字啦!」

 

只見老師不急不徐的在黑板上寫著「ㄑㄧㄤˊ」,並告訴我們,「彊」這個字與「強」是一樣的,當下讓我們這群只認得「疆」字的井底之蛙,感到汗顏。

 

舉這兩個課堂往事,和大家分享一下孔子當年對子由的的一番苦心。

 

閻鳳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指祭祀時,就算眼前只是張照片或牌位,也要恭恭敬敬,心意真誠,好像祖先及神明就在眼前一般,否則就等於沒做。三年前的除夕祭祖,兩個女兒的表現,讓我深深切切領略到這句話的精義。

 

除夕夜吃年夜飯前要先祭祖,是我們家的傳統,飯菜比平日豐盛,除了牛腱、牛肚、牛筋,還有香腸及少不了的魚。

 

照規矩,飯菜陸續上桌時,嘴饞的孩子是不能偷偷先嚐一口的,要等祖先享用過,才能上桌。在這等待的時刻,念小二的老二忍不住了,在飯桌前繞來繞去,跟我說:「媽媽,我好像聽到祖宗跟我說,叫我過去跟他們一起吃吔」!

 

聽到這句話,我先愣了幾秒,等到回過神來,和孩子的爸笑得直不起腰來,「就妳聽到祖宗跟妳這麼說,我怎麼就沒聽到」!

 

接下來請祖先上桌吃飯,照例得先和祖先說說話,感謝一年來的保佑,孩子都平安長大,當先生問孩子:「有什麼事要和祖宗說的」?念小四的老大雙手合掌開口了:「香腸留四條」,我和先生已憋住儘量不笑出聲,老二接著開口:「腱子肉留一些給我」。

 

那一年的年夜飯,祖宗和我們都吃得很快樂!

 

閻鳳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孔子說:「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物憚改」,從字面上來看,就是把握住忠信的原則,要結交比自己條件還要好的朋友,有了過錯,不要怕改正。

 

孔夫子的意思真是如此嗎?如果這樣給小朋友解釋,他們將來的為人處事,可會出大問題,所以「無友不如己者」這句,要特別小心說明。

 

結交好的朋友,孔子已經給了明確方向:「友直、友諒、友多聞」,也就是正直不歪哥、誠信不說謊,及見多識廣者,物以類聚,你也會往上提升。多數人都希望交往的朋友條件比自己好,就有惕厲學習的對象,但若將此道理無限延伸,就會出問題。

 

我問小朋友,如果有個人,他家比你家窮,身份地位沒你高、學識沒你顯赫、長得沒你漂亮、開得車比你小,種種條件都比不上你,你會和他做朋友嗎?

 

小朋友此時多不知如何回答。

 

我會告訴他們「無友不如己者」,是指在學問、德行上,要結交比自己好的朋友,這樣你才能有好的學習榜樣,至於其他條件,並不重要。

 

反過來講,一個人學問道德如果比自己差,是不是就不和他做朋友了話也不能這麼說。

 

我要強調的是,既然是朋友,如果他學問道德比自己差,也不能一腳把他踹開,有機會,可從旁引導,讓他也能進步,和自己一同成長,這才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千萬不可把孔子的話解釋錯了,讓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勢利小人。

 

閻鳳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向小朋友介紹「半部論語治天下」時,有位很聰明的小朋友立刻問我:「如果大家都讀論語,豈不是大家都來爭天下了嗎」?

 

宋朝開國宰相趙普熟讀論語,自稱以半部論語替宋太祖趙匡胤定天下,另半部替宋太宗趙光義致太平,後世因而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稱,也可看出論語的內容,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以貫之。

 

但當小朋友提出「半部論語爭天下」時,我就會告訴他們一則論語裡面沒有說清楚的故事-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話說商朝時期,陝西邠州有一個小國,國君古公亶父為避狄人侵犯,遷居到鳳翔歧山之下,改國號為周,他有三個孩子,老大叫泰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歷。

 

依照中國傳統,泰伯是君位的法定繼承人,但古公亶父卻中意老三季歷的兒子昌,認為昌這個孫子,將來會是個了不起的人才,為了順利把君位傳給昌,最妥當的方法,就是傳位給季歷。

 

泰伯得知父親的心意,便在父親生病時,假藉替父採藥之名,和仲雍一起到南方的吳地,斷髮紋身,過著當地人的生活。因兩位兄長都離開,季歷必需留下來照顧父親,父親病逝後,季歷依父命通知兄長回國,但泰伯以斷髮紋身為由,依舊推辭讓位,和仲雍又一起回到吳地。

 

季歷順利登上君位後,其子昌在季歷死後,也順利的繼承其位,就是後來的周文王;昌死後,傳位給其子發,就是後來伐紂成功的周武王。

 

這個歷史故事告訴我們,泰伯避免紛爭,有讓天下的胸襟,而古公亶父(周太王)則有識人的好眼力,大家都有一個美麗的夢想,都願朝這個夢想一起努力,沒有私心。

 

所以,讀了論語,大家應該不會都來爭天下,反而會為了共同的目標,一起打拚努力,「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不僅是孔子終生追求的理想,也是我的希望,你呢?

閻鳳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前讀書,除了顧及自己的興趣以外,還希望考試得高分、領獎學金貼補家用。離開學校多年,在社會上歷練,現在因擔任晨光讀經媽媽,才又重溫多年未看的論語,第一次認真體會到「學而時習之」是多麼的快樂!

 

論語是目前世界上備受矚目的經典之一,歐美人士也迷上孔子的風采,如果是因為這樣而讀論語,就沒什麼意思。

 

為了獲得小狀元等名號,大量背誦古典經文;或為了將來考試方便而提早背讀,因這樣的原因來讀論語,也無法體會論語的樂趣。

 

論語不是拿來背的,也不是拿來順應潮流,是要在人格中培養、在生活中落實。

 

我第一堂課會告訴小朋友,論語裡面強調三件事情:孝順父母、尊重師長,做一個有仁德的人。所以,你能背多少就背多少,背不起來也沒關係,能做到上面三件事就好。

 

反過來講,是不是現在的孩子被父母寵溺慣了,不懂孝順;不能體罰,否則家長就提告,孩子才不懂尊師重道,以至於到了社會上,成為一個唯利是圖、毫無仁義道德的人,社會光怪陸離的情形也就不足為奇。

 

教小朋友論語,就是告訴他,讀書要學習經世治國的大道,成為一個「君子儒」,而非「小人儒」。讀論語,進可安邦定國,退可化民成俗,有一天如果成為學歷高、權位高的人,要造福社會,千萬不可倚恃自己的優勢,成為大奸元惡,危害國家百姓。

 

如果將來學歷普通,也沒有令人稱羨的頭銜,但你安份守己、安居樂業,把這個好文化繼續傳給下一代,你也能成為孔子欣賞的學生。

閻鳳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是指孔子在釣魚的時候,不用魚網,只用釣竿,一次只釣一條魚;射鳥的時候,也不會射在巢內孵蛋的鳥,為的是讓生物有時間復育,不要趕盡殺絕。

 

孟子也有相同的看法,在向梁惠王提出如何讓百姓豐衣足食的王道時,他說:「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意思是不要在農民耕種的時間,役使他們從事別的勞務,就有吃不完的米糧;不要用太細密的魚網捕撈,就有吃不完的水產;在適當的時令到山裡砍柴,就會有用不完的材木。

 

日本人愛吃魚,世界有名,更出名的是愛吃鯨豚,世界保育組織一再呼籲不要捕殺鯨豚,日本人卻提出「我不吃鯨豚,你也不要吃牛肉」的回應,令人心寒,日本人如果讀論語,就不會濫捕鯨豚,留下保育惡名!

 

我也愛吃海魚,但這幾年發現,攤子上的魚越來越小隻,小到不忍吃牠,不僅怪罪捕魚者這麼小的魚也抓,甚至覺得自己也是共犯結構,早晚改吃素。

 

日本地震引發海嘯,接著產生核爆輻射危機,我在想,日本人大概會好一陣子不敢吃自己海域內的魚,這樣也好,讓那些魚兒逐漸在海裡復育,就算有輻射污染,從另一角度來看,可能也是件好事。

閻鳳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問我,孔子不是說「君子不器」,不要像器皿一樣,只有一種用途,為什麼又反過來稱讚子貢是個像瑚璉一樣的「器」?

 

這兩個「器」是不一樣的意思,「君子不器」也有兩種解釋。

 

大學教我左傳的老師,是一位退休的資深媒體人,我同時選修了他開的新聞編輯與採訪這門課,有一天老師問大家,當一位新聞記者,必需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同學此起彼落的說,要有好體力、好文筆、敏銳的觀察力、外語能力、專業知識、國際觀、吃苦耐勞、打死不退、憂國憂民的胸懷等。

 

老師給的答案是「以上皆是,而且條件越多越好」。因為媒體人會面對不同的新聞事件,有突發,也有延續性的,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及最快速的處理,隨時考驗一個記者的能耐,如果沒有三兩三,如何上梁山。

 

這堂課,令我印象深刻。

 

也就是說,做一個君子人,不要像器皿一樣,只有一定的用途,比方杯子只能拿來喝水,筷子只能用來夾菜,牙刷只能拿來刷牙。必需是杯子也能拿來種花,筷子也可用來做彈橡皮筋的玩具,至於牙刷,可以用來清潔難以處理的細縫。這是「君子不器」一般的說法,也就是君子要有全才之德、通才之能。

 

「君子不器」還有另一種解釋,即君子處世,當有不可奪之志,不要像器皿一樣,任人招之即拿來用,揮之則抓來扔,孔子說過「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就是這個意思。

 

至於孔子稱讚子貢「汝器也」,這裡的「器」,不是指器皿,而是指器用之材、有用之材,是個在宗廟祭祀時,像盛黍稷的瑚璉一樣,如此可堪重用的大才。

 

這樣的解釋,或可解開部分人心中的疑惑。

閻鳳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